佛门资讯-佛教新闻
六度(上)
2024-07-21 19:51:25 来源:佛学之家 浏览:10
度也叫六波罗蜜,波罗蜜是梵语“到彼岸”的意思,六度,就是六种从烦恼到觉悟、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。六度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和般若(智慧),布施度悭贪、持戒度毁犯、忍辱度瞋心、精进度懈怠、禅定度散乱、般若度愚痴(邪见)。六度是三学的延伸和发展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等四度为戒学,禅定为定学,般若为慧学。
六度分有“事六度”和“理六度”。亦即是“事修”和“理修”两种。什么叫做事修和理修呢?事修和理修是着相与不着相而言的。事修即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,便是着相而修了,这样叫做“事修”,是修世间善法,可得世间善报,是不能出世间的。理修是指所做所为的善法,以“三轮体空”作观,不着于“人、我、法相”,是名为“理修”,这是出世间的。无相修的善法,能够了生死,证涅盘的。
(1)布施。
布施就是施舍和给予。《大智度论》将布施分为三种,“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以三施对治悭贪,除却贫穷。” 凡以物质利益如钱财等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,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,同时受布施者也解决了物质上(外在、非精神上)的匮乏,所以财施也称外施;帮助众生使他们不害怕,无恐怖,无灾害,叫无畏施,由于无畏施是帮助受布施者解除内在的痛苦,所以也叫内施;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来告知大众,使人们修善断恶,离苦得乐,乃至涅盘,称为法施。《大智度论》还将布施分为净施和不净施。净施就是只求解脱涅盘、不为名利等世间福报而行的布施;不净施则是指以妄心求福报而行的布施。
布施是修行的第一步,作为六度之首,它是三学中戒的延伸,布施是属于戒的范畴,从这个意义上说布施就是戒贪。在自利来说,可以治灭三毒中的贪、增长自己的福德智慧;在利他来说,则可以除却贫穷,增长众生的福德智慧。布施与无相无为相应,即为解脱道,与菩提心相应,即为菩萨道。
(2)持戒。
持戒就是防非止恶 清净身心。持戒是修学布施、减少悭贪之心后的自然趋势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等四度是三学中戒学的延伸和弘扬,布施是为持戒做准备、忍辱是对持戒的要求,精进是持戒的结果或程度,而持戒则是这四度的核心。持戒能防止一切恶行,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,“举要言之:行十善道,以戒庄严故,能生一切佛法义利,满足大愿”。
持戒有三种,律仪戒、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。
律仪戒,就是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,这些戒律是要防止做坏事,是防非止恶的戒法。五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等,都属于律仪戒。律仪戒可以防止坠落,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,戒掉我们的烦恼,还可以度毁犯的恶行为。
摄善法戒,就是发愿行一切善法,如果不这样做,就是犯戒和过失,可见,摄善法戒比律仪戒的要求要更高,不仅不做恶事、还必须要做善事才算不犯戒。善法有六度万行,称为菩萨学处。
饶益有情戒,就是利益众生之心,即发心行菩萨道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、以一切善法、资财、神通等来利益有情,如果有了不想利益众生的心念,就是犯戒,应立即戒掉此恶心。可见,饶益有情戒比摄善法戒的要求更高一些,不仅要不做恶事、但行好事,还要时时有利益众生的心。菩萨最根本的戒就是饶益有情戒,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,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。
(3)忍辱。
忍辱即安忍、安于忍耐,就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,忍受毁骂打击,以及饥寒等苦,"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",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。忍辱可以自利利人、自行化人、消除业障、培植福德、修清净心、有利于持戒、得定、“忍辱庄严故,得佛圆音具众相好”,最终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的彼岸。
一般将忍辱分为生忍、法忍、无生法忍三种。
生忍(耐怨害忍),就是忍耐众生对自己的怨恨、辱骂、侮辱等等伤害。
法忍(安受苦忍),就是在修道的过程中,应忍受饥、渴、寒、热、天灾人祸、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楚困境。与生忍相比,法忍不只是对人,而要对生理、自然、人事等各种各样的苦难。如果生忍和法忍能做到,并安然不动,就叫忍辱地。
无生法忍(谛察法忍),就是彻底认识空相、实相的真理并能坚信、持守,即对“一切法不生不灭’的道理能够确切地掌握、坚守,“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,信受通达,无碍不退,是名无生忍”,“从境为名,理寂不起,称曰无生;慧安此理,名无生忍”。可见,无生法忍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之忍,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,对其坚信和忍耐。
(4)精进。
精进,就是为了自度度他、自觉觉他、断恶修善的事业而不懈的努力、上进,勤勤恳恳而不生懒惰、涣散、懈怠。勤断一切恶叫断精进,勤修一切善叫修精进,努力上求佛国、下化众生叫求化精进。一个人的生命、体力是有限的,但却能有无限的力量,这就是精进的缘故,圣严法师说,有精进心的人,心理一定是健康的,即使身体有病,还是法喜充满,没有精进心的人,就算身体没病,心理却是有病的,因为他的烦恼一定很多。“精进庄严故,能破魔怨,入佛法藏”,障碍修行的一切障缘都可以称为魔,而破除这些烦恼魔障,都需要精进。
《成唯识论》将精进分为披甲精进、摄善精进、利乐精进三种。被甲精进就是说像被了宝甲一样,不畏惧种种艰难,披荆斩棘,难行能行,愿力无穷。摄善精进是指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,修持各种正道善法全力以赴,永不疲倦。利乐精进就是利益和度化众生永不疲倦,无边众生誓愿度,为了普度众生,利乐世人,不辞千辛万苦。
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类项目,每个项目都有精进的内容。《大乘庄严论》归纳出六种精进,一是增减精进,说明四正勤的精进;二是增上精进,说明五根的精进;三是舍障精进,说明五力的精进;四是入真精进,说明七菩提分(觉支)的精进;五是转依精进,说明八正道的精进;六是大利精进,说明六度的精进。
精进也可表程度,是一种精神,所以说它通六度,比如有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、财物、妻子、子女等一切都布施,这种彻底的布施就可叫布施精进,持戒也是,一切微细地戒律都不犯的,就可叫做持戒精进。
当然,精进并不是用一种掉举冲动的心态,过分地勇猛前进,着相地努力,就像琴弦绷得太紧容易断一样,只有在中道、不着相这两个前提下的断恶修善行为,才称得上精进。
(5)禅定。
禅定,梵语禅那,就是静虑、寂照的意思,专注一境,内心平静,明心见性,不生昏沉、杂乱的烦恼。把心专注在一种境界上就是止,止在一个境界上,久而久之,就会得定。《坛经》说“何名禅定?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外若著相,内心即乱。外若离相,心即不乱。--外禅内定,是为禅定。”
禅定能度脱散乱的心,消除心性散乱、妄想纷飞、心猿意马、到处奔驰、刹那刹那、念念不停的涣散迷乱状态。“定庄严故,能生念、慧、惭愧、轻安”,念是正念相续,因为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续,慧是智慧,有正定就能产生智慧,有智慧才能断除烦恼,生起轻安,轻安是身心进入一种非常轻松、和谐、快乐的状态。《大智度论》说,“菩萨因此发大慈悲心,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。此常乐涅槃,从实智慧生。实智慧,从一心禅定生。譬如燃灯,灯虽能燃,在大风中不能为用。会置之密室,其用乃全,散心中智慧,亦如是。若无禅定静室,虽有智慧,其用不全。得禅定则实智慧生。以是故,菩萨虽离众生,远在静处,求得禅定,以禅定清净故,智慧亦净。譬如油炷净故,其明亦净。以是故,欲得净智慧者,行此禅定。复次,若求世间近事,不能专心,则事业不成;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。禅定名摄诸乱心。乱心轻飘,甚于鸿毛驰散不停,驶过疾风;不可制止,剧于猕猴;暂现转灭,甚于掣电。心相如是,不可禁止。若欲制之,非禅不定。”
禅定是六度中的枢纽,连接前四度和第六度般若,静能生“定”,虑能生“慧”,一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础上生起,要获得般若、证得菩提,必须通过禅定,这个环节把握不好,就无法获得般若(智慧),最终无法解脱。
禅定和中国的禅宗不一样,禅定是一种定学、从定入手,禅宗则是一种慧学、直接从慧入手,应该说禅宗是对禅定的一种违反。定是佛法与外道所共有的,不是佛法特有的,像古印度的外道,中国的道家,还有现在社会上练气功的人,也都修禅定,也能进入禅定状态。禅定可以引发神通,像天眼通、天耳通、宿命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等等,这也是佛法与外道所共有的,都能修得。
佛法所特有的是观、慧。像无常观、无我观、缘起观、空观等等,这些修观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,因此佛法所说的定,是止观双修,不可偏废,修止的同时,还要修观,修观之后,才能引发智慧。如果光修禅定,而没有佛法的观,就无法获得智慧和认识,虽然禅定功夫很深,但却没有用,不能解除烦恼。只有这种修观得慧的禅定,才是佛教六度的禅定,才可以称为禅定波罗蜜,慧、解脱涅磐、度化众生是它的目的所在,如果为了神通、特异功能等而修禅定,那都不是佛道。
天台宗《妙法莲华经玄义》则将禅定分为三种,“定圣行者略为三:一世间禅,二出世禅,三上上禅。”即世间禅定,出世间禅定,出世间上上禅定三种。
世间禅有根本味禅和根本净禅两种。根本味禅就是四禅天、四无量心和四空定,名为十二门禅,是凡夫、外道和小乘共修之禅。四禅即初禅离生喜乐地、二禅定生喜乐地、三禅离喜妙乐地、四禅舍念清净地;这四禅是根据寻伺喜乐的有无和多少而划分的,若具寻伺喜乐就是初禅定,离寻伺但有喜乐就是二禅定,离寻伺喜三种但有乐一种就是三禅定,具离寻伺喜乐四种则是四禅定,四禅是色界四禅天所修的四种世间禅定。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、悲无量心、喜无量心、舍无量心。四色界定与四无量心,皆以色法而修,只是离欲粗散,并未跳出色笼,因此称为色界。此八门禅,悉由静坐修得,故得禅名。无论修世间禅,或出世间禅,均以禅定为其根本,所以称为根本禅。四空定即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有想非无想定,无色界。上面所讲的色界四禅天四定、无色界四空天四定,以及他们所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、十二门根本禅定觉观等,是菩萨发菩提心,普度众生,游三摩地,在三界诸天之中,大权示现,修行禅定,总称为世间禅定。四禅天人、四空天人,八种禅定,在用功时候,都是有入定、住定、出定的有为功用,没有得到无为功用,对于烦恼之惑没有断掉,生死之苦不能脱离。天上福报享尽,还要轮回六道之中,故称世间禅定。根本净禅。即修六妙法门,十六特胜,通明禅等,不生爱着,故名根本净禅。智能多的人,修六妙法门。禅定多的人,修十六特胜。定慧均等的人,修通明禅。根本净禅,发无漏智,生无漏慧。一、数。二、随。三、止。四、观。五、还。六、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