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门资讯-佛教新闻
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(净宗、慧净上人)
2024-07-23 20:01:11 来源:海阔佛学网 浏览:7

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

慧净上人2013年5月16日于悟真寺为新戒比丘尼开示

净宗师父开示:

世间一切的形成都靠缘分,今天大家来到终南山下悟真寺也需要缘分,这是尊贵的佛缘、尊贵的净土法缘,也是尊贵的善导大师祖师之缘。下面先简单介绍悟真寺、善导大师,然后请上人给我们开示。

悟真寺是隋朝净业法师开始修建的,包括上寺、下寺。上寺在山上,当时都是一体的,占地大约五千亩。门前有一副对联:“念佛放光第一梵刹,开宗立教根本祖庭。”善导大师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,写下《观经四帖疏》,开创了净土宗。这里是净土宗的发源地,很殊胜。大家能够来到这里,表示和善导大师的缘分很深。

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,是纯正的净土宗教理。善导大师所开显的念佛法门是“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”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万不漏一。“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”,往生全靠佛力。如果出了家受了戒,进了祖师的门,却没有进净土门,没有靠上佛力,最后还到阎罗王那里去报到,那就太可惜了。今天大家进了这个门,就是进了净土门,进了善导大师的门,心灵上就会得到解脱、安乐。

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中国并没有完整地、持续不断地流传下来,大约在唐末五代之后就失传了,所以一千多年以来,像蕅益大师、莲池大师、省庵大师这些净土宗的高僧大德,他们的著作都没有引用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;只有近代的印光大师经常引用,因为在清末民初,善导大师的著作才从日本传回来。印光大师不仅流通善导大师的《观经四帖疏》,也印行昙鸾大师的《往生论注》,所以印光大师和善导大师的思想非常接近。

上慧下净上人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,系统地编译了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书籍,并大力弘扬。

弘愿寺传承这一法脉,流通的书有八九十种,有经典、祖典、现代的宣传介绍,还有手掌书之类。当今时代,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特别契理契机,人们特别需要,所以弘传的地域范围特别广泛。

禅宗是圣道门的道场,叫“选佛场”,进来之后,一百个里可能只选半个,很困难。我们净土道场,只要进来,只要专修念佛,“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”。如果杂行杂修,善导大师说“千中难得三五”。印光大师赞叹这是“千古不易之铁案”。

下面请上慧下净上人为我们开示弥陀救度的法门,开示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精要。

慧净上人开示:

悟真寺住持净宗法师慈悲,各位比丘、比丘尼,南无阿弥陀佛!

恭喜各位比丘尼成为人天师范,住持佛法,依佛法修行,并指导信众修行,共同进入解脱涅槃门。

能够离开三恶道,获得人身,就已非常值得庆喜;能够得到难得的人身,遇到难闻的佛法,成为三宝之一的人天师范,又能听闻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,这是庆喜之中最可庆喜的。

大家在香积寺受戒,出了戒场首先来到悟真寺,表示大家宿世以来和善导大师有深厚的缘分。悟真寺是净土宗的根本道场;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,是开创净土宗的祖师,专弘净土。和善导大师有缘,就是和阿弥陀佛有缘,和净土宗有缘。

大家出了戒场,一路前行,可说是任重道远。彼此之间要相亲相爱,如姐如妹,保重法身慧命。

二谦、二和、二信

首先以“二谦、二和、二信”来和大家互相勉励。

二谦——谦虚、谦让。

谦虚、谦让很重要,修行人最怕的就是骄慢心,一旦有了一念的骄慢心,就会毁掉一辈子所累积的修行功德。

谦虚,为人处事首先就要谦虚,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,才能学到知识。出家人将来面对信众,如果谦虚,就能够赢得信众的信任,所讲的话也能够令人信服。所以谦虚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德行。

谦让,就是遇到纷争的时候能够不计较,不管有功德、没功德,都要“让美归功”,把好处、成就、利益让给别人,即使“功成”也要“身退”。自己先退让,就会和谐。

谦虚、谦让,对我们修身养性、处众以及其他任何事情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二和——和气、和蔼

和气,是指说话方面;和蔼,是指态度方面。说话和气、不强势,会让对方感到亲切、温暖,就会受对方欢迎;讲发脾气、闹情绪、抱怨、纷争的话,就会让别人厌恶而离开。态度也是一样,太过强势、刚硬、骄慢,别人也不会欢迎。

出家人对自己要严格,但是接引大众要宽厚、慈悲。若是以俯视的姿态面对信众,信众就会感觉没有温暖,就不会亲近我们,而会离开我们。

当事情发生的时候,我们的个性就浮现出来了,往往是情绪化、有脾气的,是抱怨、烦恼、计较的,这时候就要反观自省,告诉自己要和气、和蔼,谦虚、谦让。

不管圣道门还是净土门,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常常“观心”,不然累生累劫所带来的烦恼习气就会浮现。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,要观照,以第六意识所学习的法义作为我们的生命,作为我们言语、行为的准则,不让第七意识——末那识的种种烦恼习气做主,因此就要常常观心。有一首偈子说:“愿我恒常观自心,烦恼妄念初生时,毁坏自己他众故,立即强行而断除。”

二信——自信、教人信

善导大师说:“自信教人信,难中转更难;大悲传普化,真成报佛恩。”自信是信佛——佛所说的教言,理所当然要信受不疑,信受奉行。

佛示现在世间的目的是度化众生。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,大慈大悲就是佛的心。佛门是慈悲之门,一切善事功德,最根本的就是慈悲。既然佛是慈悲的,我们就要学习佛的慈悲。悲,就是拔除众生的一切苦难;慈,就是给予众生无量的安乐:拔除众生一切的痛苦,给予众生无量的喜乐就是“慈悲”。慈悲有三种:众生缘慈,法缘慈,无缘慈。对凡夫众生来讲是众生缘慈,对菩萨来讲是法缘慈,对佛来讲是无缘慈。《观无量寿经》说:“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无缘慈,摄诸众生。”无缘慈是不分对象、不讲条件、自自然然的,天性自然就能够拔众生苦,给予众生乐。

善导大师说要“学佛大悲心”,我们学佛,就要学佛的大悲心。即使是众生缘慈,也必须去缘众生的痛苦,以众生的痛苦作为对象。所以,让我们做到慈悲是很不容易的。众生缘慈尚且不容易做到,何况法缘慈、无缘慈。

善导大师说要“自信教人信”,我们做不到慈悲,但是我们信受佛的慈悲——信佛,就是信佛的慈悲救度。我们曾经堕落三恶道,现在有幸生而为人,还是有老、病、死苦,有种种烦恼的痛苦。释迦牟尼佛来慈悲救度我们,拔苦与乐;想到其他众生的痛苦,我们就要传播佛的慈悲来救度他们,这就是“自信教人信”。

引用经文来说明佛的慈悲和救度

关于佛的慈悲救度,经典上有很多描述。

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。

今此三界,皆是我有,其中众生,悉是吾子。而今此处,多诸患难,唯我一人,能为救护。

——《法华经》

三界——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三界就像着了火的房子,众苦充满,令人怖畏。三界的芸芸众生,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,正在火宅受种种煎熬。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,就是要救度、保护三界的众生,让众生能够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。

十方如来,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。

——《楞严经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

十方诸佛都把众生看成自己的儿子,想念我们,爱护我们,想救度我们。

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,甚于父母念子。

——《无量寿经》

佛对诸天人民的哀愍、慈念,胜过父母想念、挂念儿子。

譬如长者,唯有一子,其子得病,父母亦病;若子病愈,父母亦愈。

菩萨如是,于诸众生,爱之若子,众生病则菩萨病,众生病愈,菩萨亦愈。

——《维摩诘经》

譬如有一个大富长者,只有一个儿子。儿子生病,长者也生病;儿子病好了,长者病也好了。

菩萨发心学佛的慈悲,把所有的众生看成爱子,我们生病,菩萨生病,直到我们的病好了,菩萨的病才好。众生有老病、生死轮回病、烦恼病等等,菩萨就是要拔除众生的这些病苦,使众生离开六道轮回。

众生苦恼我苦恼,众生安乐我安乐。

——《庄严经》

佛把众生看成自己,众生苦恼佛也苦恼;众生能够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,获得成佛的安乐,佛也安乐。

学佛首先要了解佛的慈悲:一方面,能够体悟佛的慈悲,而蒙受佛的慈悲救度;另一方面,体悟佛的慈悲,而对众生慈悲。学佛,体悟佛的慈悲很重要。

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。

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。

我当于彼诸恶道中,代诸众生受种种苦,令其解脱。

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,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。

我宁独受如是众苦,不令众生堕于地狱。

以身为质,救赎一切恶道众生,令得解脱。

——《华严经》

这几段经文,充分流露出佛对众生彻底的救度。“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”,诸佛菩萨所发的菩提心,目的就是要救度一切众生。

弥陀慈悲救度原理

佛教讲慈悲,很少讲爱。一般的爱是污染的,造罪的,导致痛苦的。爱和恨,犹如硬币的两面,爱得不到,就会产生怨恨。所以爱是烦恼、污染、造罪、痛苦的。慈悲是清净、平等的,不执着的。所以佛教讲慈悲,很少讲爱。

佛教修行,很少讲救度,一般要“勤修戒定慧,断除贪瞋痴”,都是以自力修行来了脱生死轮回。末法时代修行,其实更要强调救度。为什么?经典上说:“末法亿亿人修行,罕一得道,唯依念佛,得度生死。”意思是说:末法时代的众生,即使有亿亿人修行,也难有一个能脱离轮回;只有念佛,乘佛的愿力,才能脱离生死轮回,往生净土。

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救度。就好像石头,不管大小,一旦放在水面上,都会沉入水底;但是如果放在船上,不但不会沉入水底,而且会随船到达彼岸。我们都是六道轮回的罪恶生死凡夫,在六道的苦海里,没办法以自己的力量来脱离六道苦海;唯有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救度,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大愿船,才能离开娑婆的此岸,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。石头能不能到彼岸,不在于石头的大小和重量,关键在于有没有靠船:如果有船,就不会沉入水底;没有船,即使再小的石头,也会沉入水底。众生修行能不能解脱,不在于烦恼深浅、功德大小、会不会修行,关键在于有没有靠阿弥陀佛的救度。

生生世世以来,我们杀过的人可以说无量无边;曾经当过强盗、小偷;曾经欺骗人家,说人家的是非;也曾经侮辱别人,骗了别人的感情,毁了别人的清白……生生世世以来所累积的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的罪业无量无边。

那怎么办?就要忏悔:“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从身语意之所生,今在佛前求忏悔。”可是刚刚在大殿里忏悔,离开大殿就和人争吵,发脾气,这是真忏悔吗?这种强盛的贪瞋痴烦恼、刚强的脾气,恐怕这辈子都降伏不了。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将来会受什么果报?“信施难消”“袈裟之下失人身,再得人身复几时?”“一失人身,万劫难复”,往往是指我们出家众。

末法时代的众生,往往是修行有心,但是用功无力,因此必须有外来的依靠。但罗汉不能依靠;菩萨不彻底;十方诸佛如果要救度众生,有缘的能够救度,无缘的就没法救度,尤其是娑婆世界的众生,更是难以救度。《悲华经》说: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,专行恶业,刚强难化;这样的众生,诸佛世界不能容受,因此一千四佛离我们而去——等于说,娑婆世界的众生,因为烦恼业障太过深重,被一千四佛所舍弃,没办法救度。

只有“南无阿弥陀佛”能够救度我们,因为阿弥陀佛曾经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,经过兆载永劫,为我们积植菩萨无量德行。《无量寿经》里介绍:在久远无量无边、无央数劫前,有一位国王,悲愍众生生生世世轮回六道不能解脱,所以发心出家,成为法藏比丘。在世自在王佛座下,法藏比丘观察了二百一十亿佛土,把二百一十亿佛土之中最上、最妙、最精华的部分搜集起来,作为祂发愿的参考。法藏菩萨发四十八大愿,光是思惟规划四十八大愿的蓝图,就用了五劫的时间;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,为了圆满这四十八大愿,法藏菩萨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,积植菩萨无量德行。

“劫”是印度最高的数量单位,有小劫、中劫、大劫。一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,二十小劫是一中劫,四中劫是一大劫,一大劫大抵等于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。

《法华经·寿量品》描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间,是用“五百尘点劫”来形容的。把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,从西边到东边,每经过一个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三千大千世界,就放下一粒,直到把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通通放完。释迦牟尼佛就问弟子们:这些微尘多不多?可以计算吗?弟子们说没办法计算。释迦牟尼佛又进一步说,把下过微尘和没下过微尘的三千大千世界,通通磨成微尘,一粒微尘代表一劫,这就是五百尘点劫。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已经超过这个时间。

而阿弥陀佛为了完成救度我们的功德,经历了多少劫呢?经历了“兆载永劫”。亿上面就是“兆”,“兆劫”,就是一兆的劫;“载”是中国最高的数量单位。“兆”和“载”还可以算出来,劫也可以算;但是“永劫”就没办法算,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,永远的劫数。

经典上说,阿弥陀佛累生累世以来,割肉喂鹰,舍身饲虎,求头给头,求眼给眼,做布施,修忍辱,持种种戒,都是为众生所修所作,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布施头目、脑髓、骨肉和全身种种器官的地方,祂以这样的布施来和十方世界的众生结佛缘,结救度的缘。经过兆载永劫,阿弥陀佛终于完成四十八愿,建成极乐世界。祂把所有的功德都容纳在“南无阿弥陀佛”这六字万德洪名里,成为阿弥陀佛这一尊佛。

《阿弥陀经》里说:“阿弥陀佛成佛以来,于今十劫。”表示阿弥陀佛在十劫以前就已经完成了极乐世界,也完成了救度我们的功德。我们要离开娑婆世界到达极乐世界的所有资粮和功德,阿弥陀佛都为我们完成在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字名号当中,这六字名号的功德,能够偿还我们的所有债务。

不管出家在家,只要有阿弥陀佛的救度,就通通能够离开六道苦海。刚刚讲过,大石头、小石头能不能到彼岸,关键不在于大小,而在于有没有依靠船。能不能脱离三界六道轮回,不在于出家在家、会不会修行、善人还是恶人,关键在于念佛,靠阿弥陀佛的救度。念佛,就能脱离三界六道轮回。在家人如果念佛,愿生极乐世界,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;出家人如果没念佛,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,就还要轮回六道,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断除贪瞋痴烦恼,偿还生生世世杀盗淫妄的债务。换句话说,在家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就胜过出家人;出家人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就输给在家人。

佛教讲慈悲,尤其是讲佛的大慈大悲。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教。佛教所谓大慈大悲就是拔苦与乐——拔除众生六道轮回之苦,给予众生快速成佛的安乐。佛教八万四千法门,只有净土法门能够达到大慈大悲这个目的。大家得到人身,又能够现出家相,很难得。出家修行,弘扬佛法,利益众生,就要自信教人信,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。自己能够解脱,并把净土法门告诉我们的父母、兄弟姐妹和一切有缘众生,使他们也能往生极乐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