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门资讯-佛教新闻
了凡四训(十七)
2024-07-24 20:14:06 来源:海阔佛学网 浏览:4

诸位同学,大家好!接著请看「积善之方」最后的一段:

【随缘济众。其类至繁。约言其纲。大约有十。】

这是了凡先生教导我们,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知道随缘尽力的去行善。哪些是善事?他举了十个例子。

【第一与人为善。第二爱敬存心。第三成人之美。第四劝人为善。第五救人危急。第六兴建大利。第七舍财作福。第八护持正法。第九敬重尊长。第十爱惜物命。】

这十条我们读了以后仔细想一想,确实有必要。而这十条在现前社会里面,可以说是严重的缺乏。所以社会的动乱不安,人心惶惶,确实是有道理的。这十条对我们的帮助很大,了凡先生往下是一条一条为我们说明。先说「与人为善」:

【何谓与人为善】

这是举古时候的一个例子。

【昔舜在雷泽。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。而老弱则渔於急流浅滩之中。恻然哀之。往而渔焉。】

这是说舜王,大舜在年轻的时候。『雷泽』是湖的名字,在山东。在湖边,当然打鱼的人很多;『渔者』就是打鱼的人。这些人年轻力壮,都选择好的地方去捕鱼。但是老弱就没有办法跟他们争,只好到急流浅滩之处;这是很不好的地方,也很不容易捞获。舜看到之后,生了怜悯之心,这是年轻人欺负老弱,对不起老年人。他怎么办?他也去捕鱼。他也去,以身作则,做一个榜样给人看。

【见争者。皆匿其过而不谈。见有让者。则揄扬而取法之。】

他这个方法好!看到人在捕鱼的时候互相争执,相争不让,他一句话都不说,不说他们的过失;偶尔见有互相谦让的,他就大加赞扬。

【期年】

过了一年。

【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】

过了一年之后,由於舜的感化,大家彼此都能够互相相让。

【夫以舜之明哲。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。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。此良工苦心也。】

舜确实有大智慧。他为什么不用言教来开导大众,而以身体力行,给大家做一个榜样?这其中的道理我们要多想想,言教不如身教;你教人家做,你自己做不到,没有人相信。尤其在今天的社会,一般大众贪瞋痴慢的习气,染污得比古人不知道要多十倍、百倍都不止。在那个时候,我们可以讲,民风还相当淳朴,舜这种方法一年就能够收到效果。我们今天要效法大舜的精神,要采取大舜的方法「以身作则」,一年收不到效果;至少得十年,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,那就非常的幸运;十年收不到效果,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,持之以恒,必定能够感化众生。这是以舜的悲心、以舜的善巧方便做一个例子。下面说:

【吾辈处末世】

『末世』是佛法里面讲的「末法时期」。释迦牟尼佛的法运,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是一万二千年:第一个一千年叫正法时期;第二个一千年叫像法时期,像法,相似,已经变质了;往后一万年都称为末法时期,现在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。了凡先生是明朝人,明朝已经是在末法时代,这个时候人心逐渐逐渐薄了,没有从前那么样淳厚;这是特别提出来,我们这一辈现在处在末世。

【勿以己之长而盖人。勿以己之善而形人。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。】

这是了凡先生劝导我们,在末世千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盖过别人。别人有不善的事情,做不善事情的人在现在的社会太多太多了,我们自己虽然行善,决不可以用善来跟他做比较、做较量,不可以。别人能力不及我,不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去为难别人。

我们这个道场有一位悟千法师,这个人能力很强。过去韩馆长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说,悟千一个人可以做五个人的事情,但是就是不能处人,跟什么人都处不好。我也帮助她找了几处地方,都住不好,不能跟人相处。最后,我把她送到图文巴山上,让她去那边照顾这个小地方。我把她的名字改了;馆长替她取名「悟千」,大千世界的「千」,那个「千」的形状像一把宝剑,处处刺伤人,所以我想这个名字不好,我把她改成谦虚的「谦」,让她学谦虚、学忍让。她在山上住了一年多,不错,确实天天反省,最后她明白了,她知道她为什么跟别人处不好。就是她做事的速度太快,认真负责,看别人都看不惯,这就是以自己的多能而困人,所以别人都不喜欢她。这一回头,大家都欢喜她,都赞叹她,都愿意和她相处。人贵自知,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,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就好了,那才真正是一个善人。

【收敛才智。若无若虚。见人过失。且涵容而掩覆之。一则令其可改。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。】

这是教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。自己有才智,一定要收敛。要懂得收敛,有才要常作无才之想,这是真的。我们纵然有才智,比起古圣先贤,我们差远了,根本就配不上,这一点小才智算得了什么?现代人稍稍有一点能力,就感觉到「值得骄傲」,这个错了,这一「值得骄傲」,自己的德行全都毁掉了,这是很大的过失;一定要收敛,要虚怀若谷。见别人的过失一定要包容、要掩盖,所谓是「隐恶扬善」。古人的教训是真理,我们这样对人,『一则令其可改』,让他慢慢觉悟、慢慢的回头,给他改过的机会;一则叫他知道有所顾忌,他作恶别人不是不知道,别人知道而不说他、而包容他,容易使他生惭愧心,不敢放纵。这是我们处世对人良好的态度。

【见人有微长可取。小善可录。翻然舍己而从之。】

这是随缘度众的秘诀。人家有很小的长处、有很小的善行,我们见到了,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场,全心全力去帮助他。我的善行比他还要大,比他做得还要好,我暂时放下随顺他,让他生欢喜心,帮助他、成就他,这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。

【且为艳称而广述之】

『艳称』是美称、赞叹,使他善能够日增。

【凡日用间。发一言。行一事。全不为自己起念。全是为物立则。】

什么叫『为物立则』?我们如果说「人」,人的范围有限;「物」,物可以包括人。我们今天讲「动物」,动物可以包括人;但是讲「人」,不包括动物。所以「物」的意思比「人」的意思广泛得太多。不但是为一切人做一个模范,「则」就是模范、就是榜样,做一个好样子,要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。「一切众生」,范围就包括得广了。

【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】

我们今天要改过,讲修善、讲积善,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,要从拓开心量做起。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,为天下、为世界,为社会、为众生,决没有自己的念头,这个人就称之为『大人』,这是真正的『天下为公』。第二段讲:

【何谓爱敬存心】

这一条非常重要!我们现前的社会,实在说就是缺乏爱心。现代人几乎已经把什么叫爱心忘掉了,这个不得了。佛法里面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慈悲就是爱心。今年是二00一年,过年的时候我们在新加坡,照过去的例子,我们举办千禧年的温馨晚会。我就想到:今年的晚会,我送大家什么礼物?想到今天社会普遍没有爱心,我就写了一个「爱」字,复印了两万张,向全世界送爱心。原本的这一张,赠送给新加坡的总理吴作栋先生,普遍的向全世界送爱心。有同修把这个字到处去赠送,我听了很欢喜。我自己知道送了三位总统,新加坡的纳丹总统,印度尼西亚的瓦西德总统送他了,美国的小布希总统也送了他一张。处处送爱心,提醒大家爱心重要。唯有真诚的爱护别人、爱护一切众生,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够安定,才能和平,人民才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。我们看底下的文字:

【君子与小人。就形迹观。常易相混。】

这个世间什么叫君子?什么叫小人?如果就形相上来看,很难看得出来。

【惟一点存心处。则善恶悬绝。判然如黑白之相反。】

如果从存心上来讲,君子跟小人完全不同。形相上很难辨别,存心处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像黑与白一样,绝不混杂。

【故曰。君子所以异於人者。以其存心也。】

存心不一样。

【君子所存之心。只是爱人敬人之心。】

这个我们要知道,大圣大贤、诸佛菩萨,跟我们一般人有什么两样?如果就形迹、日常生活工作上来看,实在讲没有两样;唯在存心不同。诸佛菩萨大圣大贤,他们所存的是爱敬之心,真诚的爱敬,平等的爱敬,佛菩萨的爱心是遍虚空法界。下面文说:

【盖人有亲疏贵贱。有智愚贤不肖。万品不齐。皆吾同胞。皆吾一体。】

谁能懂得这个道理?为什么人间『万品不齐』?这是习染不同,习性不一样。习性从哪里来的?无量劫善恶心行变现出来的。佛法叫「业力」,业力不一样,所以才有贤愚不肖。但是要知道,这些人跟我们是一体,『皆吾同胞』。这个事情如果不是大圣人教导我们,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。孔子在《易・系辞传》里面说:「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」,又告诉我们:「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。」这些话都是跟我们说明万物的来源,生命的来源,以及族类的来源,这是儒家讲的。道家也说:「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。」说法言词不一样,意思相同。佛家讲: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」所以你看看儒、释、道三家所说的,讲宇宙的起源,生命的起源,万物品类不齐的差别怎么形成的,这些话都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学佛这么多年,把佛菩萨圣贤的教诲,我归纳也写成两句:「心性幻化虚空法界」,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?心性幻化的,《金刚经》上说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;「根身影现国土众生」,我们这个身体,国土,今天所说的宇宙之间的星球,以及一切众生,跟我们根身是一不是二。所以心性虚空法界一如,色身、国土、众生不二。因此爱敬万品,是真正的自爱。「自爱」这两个字,今天有几个人懂得?人要自爱,要自爱就要爱一切众生,所以真正体会到『万品不齐,皆吾同胞,皆吾一体』,这一句话重要!

【孰非当敬爱者】

哪一个不是我们敬爱的对象?

【爱敬众人。即是爱敬圣贤。能通众人之志。即是通圣贤之志。何者。圣贤之志。本欲斯世斯人。各得其所。】

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圣贤的大道。能够『爱敬众人』,了凡先生说,就是『爱敬圣贤』,就是爱敬佛菩萨;我说得更亲切,就是「自爱」。能通圣贤之志,「通」是明了、通达明了,『能通众人之志』,就能『通圣贤之志』。「众人之志」是什么?都希望得到圆满幸福的生活。不论是古人、今人,中国人、外国人,确确实实不分国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幸福美满?圣贤之志亦复如是。大圣大贤他们只有一个愿望,那就是希望这个世界这些人各得其所。古圣先贤,我们看佛菩萨的教诲,再仔细观察世间所有宗教的经典,我涉猎得很多,他们所崇奉的神圣、创教的教主,无一不是希求帮助这个世间众生,都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,不但这一生得利益,来生更得殊胜的利益。一般宗教来生生天堂,佛教劝人生极乐世界,这是圣贤之志。

【吾合爱合敬。而安一世之人。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。】

这个话说得好。圣贤之志要我们去推动,要我们去实行,我们一定要懂得『合爱合敬』。合谁?合诸佛菩萨的爱敬,合古圣先贤的爱敬,合各个宗教神明的爱敬,来做『安一世之人』。现前这个世间的人,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,这就是为圣贤而安民哉。这些年我跟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领袖接触,我与他们交谈。「神爱世人」,这是宗教里头常说的,神在哪里?神怎么爱世人?今天世间人这么苦,细心去想一想,这句话太空洞了、太抽象了。我们要反省,神怎么爱世人?我是宗教徒,我接受神之爱,神爱我,我要把神对我的爱,从我心里面再拓开去爱世人,我代表神爱世人,神爱世人才能落实;我要不发心代表神来爱世人,神爱世人永远是空洞的,永远是个抽象的名词。他们听我这个说法,也点头。

我说佛的大慈大悲,佛的大慈大悲在哪里?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这个世间,已经三千年了。你要说他老人家当年在世间大慈大悲,我们还能讲得通;他不在世了,这个大慈大悲在哪里?所以佛的学生、佛的弟子,我们接受了佛的慈悲;我们怎么接受?从经典里面接受的。每天读经,研究经教,依教奉行,我们得到佛的慈悲加护,加持保护。我们得到了,应当从自己的内心,把佛的慈悲心变成自己的慈悲心,来对待一切众生,落实佛菩萨的大慈大悲。要我们去做!我们见到观世音菩萨,绝对不是恳求观音菩萨慈悲我,这不可能的。泥塑、木雕、彩画的菩萨像,他怎么能保佑你?所谓是「泥菩萨过河,自身难保」。我们要发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难的心行,见到观音菩萨想到「我就是观音菩萨,我学习观音菩萨,我效法观音菩萨」,是这个意思。这是佛法教学的正理,要懂得。我不作观音菩萨,造一个观音菩萨像以为那就是的,大错特错!

所以此地讲的这十种善,爱敬存心是根本,没有爱敬存心,其余九条都做不到;九条你去做,都是假善,都不是真善。前面了凡先生跟我们讲了八条,你是假的不是真的,你是曲不是直,你是半不是满,你是小不是大。所以关键在存心,存心一定是无私无我,真诚平等的敬爱一切众生。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的大道,我们就得到真传了,真传就是真诚的爱心。第三段:

【何谓成人之美】

他先举个例子说。

【玉之在石】

『玉』,世间人都非常宝贵它;中国人爱玉,外国人爱钻石。钻石跟玉没有开采的时候:

【抵掷则瓦砾】

那是一个顽石,跟砖头瓦块没有两样,一文不值。

【追琢则圭璋】

经过琢磨,它就变成宝物。『圭璋』是玉器,人人喜爱。

【故凡见人行一善事。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。皆须诱掖而成就之。】

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一桩善事,这个善事可取,看到这个人很有志向,禀赋还很好,谦虚、恭敬,能够接受别人的教诲,这种人就是人才。我们要认识人才,要爱才、要惜才,要成就人才,这是善事里面最大的善事,积功累德里头最大的功德,我们要懂。这个人的志向可取,禀赋可取,我们都要帮助他。『诱掖』是帮助他,奖励他,扶持他。

【或为之奖借。或为之维持。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。务使之成立而后已。】

善人在这个社会生存很不容易!为什么?善人必定跟不善人对立。不是善人愿意跟不善人对立,不是的;善人能够包容不善人,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,所以不善人跟善人对立。这一对立,当然免不了有误会、有毁谤,甚至於陷害,让这个善人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,这个很可悲!我们知道、发现有这些事情,『为白其诬』,我们要想方法帮助他,甚至於代替他被谤的这些事实,减轻别人对他的毁谤,古人叫分谤,『分其谤』。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,普通人做不到,务必要使他在社会上能够安身立足,能够发扬光大他的善业而后已;『而后已』,我们才算是尽心尽力。接著为我们说:

【大抵人各恶其非类。乡人之善者少。不善者多。善人在俗。亦难自立。】

这种情形,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。我听到有一些同修告诉我,现在学校里面的学生,常常欺负新来的同学、欺负不同族类的同学,都是犯这个毛病,心量窄小。譬如说,如果发现这个同学确实有德行、有智慧,也挺能干的;他被人排斥,我们应该要帮助他。同学当中有一等明白的人,我们一般讲打抱不平的这些同学,起来仗义而行,来替他分担这些毁谤,分担别人对他的压力,让他安心在学校里读书求学,完成学业,这是一个例子。下面说:

【且豪杰铮铮。不甚修形迹。多易指摘。】

也确实如此。真正有大智的人,往往不修边幅,对於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比较随便,在这些场合当中,容易受到别人指责。指责的人,所谓是「鸡蛋里面挑骨头」;你没有过失,人家还造你谣言,有一些形迹不端,就被人抓著把柄借题发挥,来毁谤你、侮辱你、伤害你。这些事情,自古以来我们都常常看到,常常听到。

【故善事常易败】

你想做一桩好事,好事多磨,障碍你的人很多。我们在新加坡,希望建一个弥陀村照顾这些年老的人,让这些人每天有机会听经,有机会念佛。三、四年当中到处找地方,最后都被人破坏了,真的是好事常易败。

【而善人常得谤】

好人常常遭遇人毁谤。我一生就在毁谤里面长成的,几十年来没有离开别人毁谤。虽然我对於毁谤的人我都很尊敬他,我绝不加以辩白,因为他并没有妨害我每天讲经说法;一般同修听到这些毁谤的,他不来听了,那是他的事情。我这个道场「来者不拒,去者不留」,所以各有因缘,这一段我深深体会。好,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