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谷禅师教导他的,到这里告一个段落。下面就是讲了凡先生他修持的经历,如何将大师这一番开示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思想、行为,这是真功夫,值得我们学习。
【余初号学海】
我们从他的「号」也能够看出了凡之为人。他喜欢读书,好学,但是习气很重。「学海」,这个口气很大,很明显的,我们能够觉察得出贡高我慢,他确实是这样的人。
【是日改号了凡】
从这一天起,接受云谷禅师教诲之后,他就改号『了凡』。他把他的号改了,不用「学海」两个字,改作「了凡」;「了」是明了、了脱,「凡」是凡夫。
【盖悟立命之说,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。】
今天明白了,知道命运可以改造,「数」是可以能够突破的,不愿意再作凡夫,一心要想超越,所以把号改成「了凡」。
【从此而后,终日兢兢。便觉与前不同,前日只是悠悠放任,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。在暗室屋漏中,常恐得罪天地鬼神。遇人憎我毁我,自能恬然容受。】
【然行义未纯】
他自己反省:我断恶修善做得不纯,夹杂太多了。
【检身多误】
检讨自己的行为,过误很多。
【或见善而行之不勇】
知道是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做的,可是做得不够,没有尽心。
【或救人而心常自疑,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,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。以过折功,日常虚度。】
这是他自己的反省。早年修行,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正常的,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经历的。不要灰心,不要害怕,不可以退转,缓慢当中也要求进步就好。总是在进,进得不多,只要进就好。诸位要晓得,不进则退,那就可怕了。不可以说,「我今天没有进步,但是也没有退步」,实际上你已经退了。
【自己巳岁发愿】
「己巳」是三十五岁,就是遇到云谷大师之后,他就发愿断恶修善。
【直至己卯岁。历十余年。而三千善行始完。】
发愿做三千桩善事,整整十年,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,三千桩善事才完成。由此可知,三千善事是多么难行。但是,他天天是在做;十年,三千六百天,平均算起来,他一天还做不到一桩善事,好在他天天在做。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,希望我们能够比他更勇猛,至少一天做一桩善事,能够做两、三桩,那就更好了,天天不要间断,我们的效果决定超过了凡先生。下面接著说:
【余行一事。随以笔记。汝母不能书。每行一事。辄用鹅毛管。印一朱圈於历日之上。】
因为断恶修善有这么好的效果,信心就增长,行善就愈恳切。换句话说,断恶修善是愈来愈顺利,效验愈来愈显著。他每天修持还是用功过格,记在功过格里面。『汝母不能书』,这是说他的太太,太太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做一件好事,她就用鹅毛管沾著朱砂,朱砂是红色的,在日历上印一个圈,这一天做了一桩好事,用这个方法来记。下面则举例:
【或施食贫人】
这是好事情。看到贫苦的人,自己布施一点饮食给他。
【或买放生命】
『放生』是机缘,不要特意去买。每天到市场去买菜,看到很活泼的这些动物,买了之后它确实可以能活得下去,你就买;如果看它这个样子,买下去放生它也不能活,那你就不必买。所以,每天遇到的时候就随便买一点,买了之后就放生。像这样的好事。
【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】
可见得他做得很勤,很认真去做。
【至癸未八月。三千之数已满。】
癸未年,了凡先生四十九岁,於前面庚辰发愿到癸未四年。前面三千桩善事十年完成,第二次发愿做三千桩善事四年就完成,可见得是愈做愈顺利。
【九月十三日】
这是同年九月十三日。
【复起求中进士愿】
他的口味也愈来愈高了,这是希望『中进士』,「进士」在古时候是学位里面最高的。
【许行善事一万条。丙戌登第。】
「丙戌」,又过了四年,许这个愿四年之后,果然登第,考中进士。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二岁。
【授宝坻知县】
中了进士之后,朝廷就分发他到宝坻县去当知县。他在宝坻任职的期间有七年,就是一五八六年到一五九二年,这七年他作宝坻知县。上任之后,他说:
【余置空格一册。名曰治心篇。晨起坐堂。家人携付门役。置案上。所行善恶。纤悉必记。夜则设桌於庭。效赵阅道焚香告帝。】
了凡先生做得确实不错,很认真,很如法。做了知县之后,他就准备一个本子,这个本子是空格的,题名叫「治心篇」,对治心里头的恶念。每天早晨起来坐堂,「坐堂」就是现在讲的上班,办公的时候,他的随从就把这个本子带去,交给办公室里的人员,伺候他的这些人,把它放在办公桌上,他每天所做的善恶,全部都记下来。晚上在庭院里面设一个案桌,仿效赵阅道。赵阅道是宋朝时候人,宋仁宗的时候他作御史,为人公正无私,所以当时称他作「铁面御史」。他每天晚上都在庭院当中摆香案,向上帝祈祷,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都写成疏文,好像报告上帝一样。由此可知,这个人的大公无私,绝不隐讳自己的过失。也用这个方法断恶修善,天天如此,这个很难得。换句话说,如果是见不得人的事情,不敢向上天说的事情,他决定不敢做。不但不敢做,念头都不可以生。因此,他到晚年,断恶修善的效果愈来愈殊胜。他说:
【汝母见所行不多。辄颦蹙曰。我前在家。相助为善。故三千之数得完。今许一万。衙中无事可行。何时得圆满乎。】
这是讲天启的母亲,就是他太太,看到在这个县衙里面,「县衙」相当於现在所讲的县政府,在县政府里面没有什么善事可做。从前在家里面常常跟街坊邻里走动,做善事容易;现在做了官,知县的夫人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人接待,换句话说,没有机会给你做善事。於是她很忧愁、很忧虑:「你现在许做一万桩善事,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?」这是提醒了凡先生,了凡先生听了这个话也很懊恼。他有感应:
【夜间偶梦见一神人。余言善事难完之故。神曰。只减粮一节。万行俱完矣。】
这是感应,心真诚就有感应。他晚上睡觉梦到一个神人,梦到一个天神,他就向天神说:我许做一万桩善事,恐怕很难满愿。这个神人告诉他:你的善愿已经圆满了,就是减粮这一桩事情,『万行俱完』,你就圆满了。天神提醒他。确实有这桩事情,他下面说:
【盖宝坻之田】
这就是田租。
【每亩二分三厘七毫】
他觉得这个田赋太重,他做了县长之后,把这个田赋减轻了。
【余为区处。减至一分四厘六毫。委有此事。】
确实有这桩事情。这是他作县长的时候做过这桩事情,梦中天神知道了。
【心颇惊疑】
这个事情,天神怎么会晓得!告诉他:就这一桩事情,你一万桩善事已经圆满了。
【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。余以梦告知。且问此事宜信否。】
五台山的幻余禅师,他们相识多年,到宝坻跟他见了面。他就把梦中的事情向幻余禅师请教,并且问天神讲的话可不可以相信。
【师曰。善心真切。即一行可当万善。】
这是依据经典理论来说的。为什么?『善心真切』,真心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。你今天讲做三千桩善事、一万桩善事、十万桩善事,都是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的境界,你还是有范围的。如果是真心去做,真心没有界限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极小的善也遍虚空法界。很少人懂这个道理。所以菩萨极微细的善,那个小善他能变得无量无边,变成大善。世间人往往像了凡先生,许一万桩善事,做得那么辛苦,小善。为什么?你没有脱离妄想分别执著。换句话说,有妄想分别执著,他行的善有量,有限量;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他修的善极小的善都没有限量,变成无量无边。所以说『一行可当万善』,这是对他讲的。其实「一行」是无量无边的大善,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,所以拓开心量非常重要。我们在世间做的善事大小与自己心量有关系。心量愈大,小行变成大善;心量要是非常狭小,大行变成小善。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。这两句从理上讲的,然后从事上说:
【况合县减粮。万民受福乎。】
你这一善,万善就圆满了。你能够减收田赋,你这一县的人,农民都受惠。你这一县不只一万个农夫,何况农夫他还有家口,他家里头还有父母、妻子、儿女,统统都受惠。你这一桩事情,所以说公门好修福。从前的人为什么要希求科第?为什么要希望去作官?作官容易修善。像平民,要想修一万桩善事多么艰难。你这个县长,就一桩事情,你万善就圆满了,公门好修善。反过来,你要作恶也容易。如果你嫌这个田租太少了,我还要加重一点,多收一点税。好了,你这一念就造成了万恶。道理在此地,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。
【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】
孔先生给他算命,他的寿命只到五十三岁,五十三岁这一年他要死了。
【余未尝祈寿】
他并没有特别的求寿命、求长寿,他没求。
【是岁竟无恙。今六十九矣。】
五十三岁这一年,他平平安安的度过,他没有求寿命,今年他已经六十九岁。这个时候已经从宝坻知县退休了,退下来了。从这一句我们就懂得,这四篇文章是六十九岁时候写的,教导他的儿子天启。
【书曰。天难谌。命靡常。又云。惟命不於常。皆非诳语。】
这是引用《书经》里面说,「天道难信」,为什么?「以其命之不常」,也就是说,定数是会变的,不是恒常的。又说『惟命不於常』,天命无常,修德为要。这些话都是真实话,决定不是妄语。
【吾於是而知。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。乃圣贤之言。若谓祸福惟天所命。则世俗之论矣。
他对於这个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於是要接受圣人的教诲,自己要知道改造命运,要知道主宰自己的命运,这个人是英雄豪杰。决定不能跟一般凡人一样,一生听命运的主宰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尤其不能造作罪业,造作罪业损自己的福,折自己的寿,这是愚痴到极处。纵然你是大富大贵,你的富贵可以久享,因为你造作不善,你的福折了,寿也折了,这是世间很愚痴的人。因此,人不能不受教育,尤其不能不受圣贤的教育,唯有受圣贤教育才能够明理,才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,提升自己的境界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