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门资讯-佛教新闻
与各种观想法有关的经文与偈文
2024-07-29 19:17:55 来源:海阔佛学网 浏览:4

本章所述空观、一真法界观、光明想等念佛观想法,涵义较深,为使读者对这些观想法有更清楚之认识,特于本章引用有关的经文及祖师批注,作更深入之探讨与说明。

 

一.有关经文及祖师批注

 

  《阿弥陀经》云:「舍利弗,彼佛何故号阿弥陀。」

 

  《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》之注释文:

 

  「光则横遍十方,寿则竖穷三际。横竖交彻,即法界体。举此体作弥陀身土,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。是故弥陀名号,即众生本觉理性。持名,即始觉合本,始本不二,生佛不二,故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

 

  《阿弥陀经》云:「舍利佛,彼佛光明无量,照十方国,无所障碍,是故号为阿弥陀。」

 

  《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》:「心性寂而常照,故为光明,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,故光明无量也。

 

  《阿弥陀经》云:「又舍利弗,彼佛寿命,及其人民,无量无边阿僧祇劫,故名阿弥陀。」

 

  《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》:「心性照而常寂,故为寿命,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,故寿命无量。

 

  「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,何处有阿弥陀名号;而离却阿弥陀名号,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。

 

二.蕅益大师注文的说明

 

  蕅益大师在《阿弥陀经要解》中的上面这几句批注,写得非常好,拿来用功极为有用。兹分段说明如后。

 

  光则横遍十方:「光明照十方」表示阿弥陀佛的光明照无量无边的空间,也就是照所有十方世界,亦即一真法界。

 

  寿则竖穷三际:「寿命竖穷三际」表示时间,亦即不论何时念佛,都会和阿弥陀佛相应。

 

  横竖交彻,即法界体:无量的空间与时间,就是法界之体。如果知道这种道理,并且用它来念佛,必定每一念都很相应。

 

 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,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;是故弥陀名号,即众生本觉理性;持名,即始觉合本,始本不二,生佛不二:

 

  阿弥陀佛是空间和时间形成的法界身,阿弥陀佛以法界之体为身土(身就是身体,土就是国土)。所以十方诸佛的国土,就是阿弥陀佛的国土,真是不可思议。同时,阿弥陀佛是以法界体做名号。

 

  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等于念法界之体(一真法界之全体)。因此念佛时,我们众生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,作我们的本觉理体。

 

  学人在前面向各位讲到情与无情都会念佛,原因在此。因为这是用法界之体(一真法界之全体)作为阿弥陀佛的名号和身土。

 

  我们念阿弥陀佛,就是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,所以念阿弥陀佛时,一切处,到处都有听到我们在念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众生都和我们念,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法界体。

 

  以「觉」来讲也是如此,觉有「本觉、始觉、究竟觉」之分。本觉即我们本有之觉性、佛性;闻法而对本具佛性开始有所觉悟,谓之始觉;修至智慧圆满、究竟清净、成就佛道,即究竟觉之圣者。

 

  我们念佛这念心就是始觉,所念这念佛就是本觉,念佛时始觉和本觉合在一起,故说「始本不二」;念佛时,能观想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,入众生心想中,乃至是心作佛、是心是佛」,则众生心与佛当下合在一起,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,故说「生佛不二」。

 

  所念阿弥陀佛是境界,能念这念心就是「始觉」、就是智慧;用智慧观照境界,心住在那里,知道我们是在念佛,这就是观照。以智慧观照境界,至究极圆满,即达到「究竟觉」,「究竟觉」就是成佛。

 

  我们念佛时不但和佛合在一起,不但始觉和本觉合在一起,而且是身土不二,身体和国土不分开。我们念佛能往生、能花开见佛悟无生,原因都在此。

 

 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

 

  因为阿弥陀佛以法界体作他的身土、作他的名号,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,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

 

  我们的心性、光明、寿命无量,超越时间空间,所以若能明白这种心性的道理、并且应用于念佛,则修起来非常殊胜。超越时间和空间,都在我们这一念中,我们用这种道理来念阿弥陀佛,绝对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。」

 

  我们念时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这「止观不二、寂照不二、动静一如、福慧双修」,如此念绝对是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。」真微妙!

 

  用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方法来念佛、用观空念佛,观想用汽油将身子烧去,身体空了,只剩下这一念心在念佛,如此念佛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,能念到这样,就叫「理一心不乱」。如此念就是藕益大师所说的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。」

 

  心性寂而常照,故为光明,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,故光明无量:

 

  换句话说,一切的国土空间,都离不开我们一念心性,所以当我们念佛时,我们的光明满十方。

 

  心性照而常寂,故为寿命,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,故寿命无量:

 

  这一句话与前句「寂而常照」刚好相反,寿命无量就是超越时间。

 

  所以当我们成佛时,没有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;也没这个国土的佛,那个国土的佛。去极乐世界,等于去十方世界,因为体性是满十方。我们一念间有办法供养十方诸佛,原因就是这样。生到极乐世界,等于生去十方世界;看到阿弥陀佛,等于看到十方诸佛,不但看到现在诸佛,过去、未来诸佛都看到。

 

  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,何处有阿弥陀名号;而离却阿弥陀名号,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:

 

  我们恭敬真诚的念阿弥陀佛名号,这一念心,是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和佛的心一样。若离却阿弥陀佛名号时,要如何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的心呢?要证这念心,就要念阿弥陀佛名号,念阿弥陀佛就和阿弥陀佛的心一样,遍一切处是法界体。我们这念心念阿弥陀佛,就等于是佛入我们的心,这道理非常微妙,时常去思维,越念越爱念,那里说念念不会开智慧呢?

 

三.蕅益大师注文的引伸

 

  念佛时如法作观思惟,即是在修学「寂照不二、身土不二、性修不二、止观不二、动静一如、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、空有不二、福慧双修」:

 

  换句话说,「寂照不二、身土不二‥‥等项目」,乃是修净土念佛法门者应该遵守的原则及努力的目标;如果能依照本章所介绍的方法努力且如法的修习,即会朝向上述的理想境界,日渐进步。今分述如后:

 

  寂照不二:依蕅益大师的解释,「无量的光明」就是「寂而常照」,简单说就是「照」、就是「观」、就是观照、遍照;「无量的寿命」就是「照而常寂」;光明寿命无量,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故说寂照不二。要如何寂照不二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?你要如法念阿弥陀佛,才会寂照不二。

 

  身土不二:无量的光明就是「身」,无量的寿命是照而常寂,实在说是回归「土」,换句话说是「依报」;光明寿命无量,故说身土不二。

 

  要怎样修才能身土不二、身土合一?一样要如法念阿弥陀佛,才会身土合一,身即是土、土即是身、身土不二。依华严经所说,一一毛孔都会化十方佛剎,一念化无量劫,无量劫化为一念,所以身和土实在说并没分别。

 

  就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,是阿弥陀佛本身的功德所庄严起来的,所以阿弥陀经说:「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」阿弥陀佛的身体,也是他的功德庄严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:「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,一一相中,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,一一好中,复有八万四千光明。」这一切同样都是功德庄严。

 

  我们娑婆世界是凡夫众生共业感来,不是功德庄严,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功德庄严,所以不一样。

 

  性修不二:无量的寿命表示「性」;我们有性,能称性起修,无量的光明(就是修来的光明)才会显露。有性无修,光明不显露,因此必须称性起修、性修不二。如法思惟作观念佛,即能契合清净佛性而修,即是称性起修、性修不二。

 

  止观不二:无量的寿命表示「止」;无量的光明表示「观」,用智慧观照。前面提到如法念佛时,妄想逐渐平息,就是「止」;心念专注念佛一境,即是「观」,故如法的念佛、念得全无妄想、佛号清清楚楚,乃是止观不二。

 

  动静一如:会修行者、修得好者,能够动静一如,边吃饭边修行,边洗衣边做事边修行,动中能修行,静中也能修行;不会修行的人,静中才有办法修行,动中则难修行,专心时有办法修,不专心时则无法修。

 

  我们净土法门方便之处就在这里。譬如边吃饭边念佛,也能修行。吃饭念阿弥陀佛,就是动静一如。若修其它法门,譬如诵经,如果洗衣服就没办法诵,扫地当然也不可能诵。

 

  我们念佛如果念习惯、功夫进步,自然就能就动静一如,一句佛号念念相续。

 

  福慧双修:无量的寿命就是「福」,无量的光明就是「慧」,也就是「福慧双修」、「体用一如」。

 

  我们这一念心要修好不容易。佛经上要我们「福慧双修」,不能只偏于修福,也不能只偏向修慧。

 

  因为福慧就如鸟的双翅,若只修福不修慧,结果就会如王宫中的白象,虽然不愁饥饿,而且披挂璎珞、受人宠爱、享受福报,可惜却是堕落的畜生;倘若只修慧不修福,既使成就罗汉果位,但是由于缺乏福报的善因,结果使他的乞食乏人供养,经常托回空钵而挨饿。所以福慧必须双修。

 

  福慧要如何双修?就是念阿弥陀佛。一念佛就等于修二样。因为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,罪灭则福生,故念佛是修福;如法念佛,能渐渐降伏烦恼、开显清净本性,故念佛是修慧;两者兼得,所以叫做福慧双修。

 

  空有不二:净土法门真微妙,念这念佛,有与空两不相碍,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。此话道理何在?说明如后。

 

  「一心三观」与「一境三谛」是天台宗重要的思想。在此引用来对「念佛是空有不二的道理」略做说明。

 

  我们是凡夫修行,我们能观是用智慧来观。能观就是「心」,所观就是「境」。能观的这念心,叫做「智慧」,所观的对象是「境界」,简称「谛」、「境」。

 

  所谓「观」有三,就是「空观、假观、中观」。

 

  所谓「谛」有三,就是「真谛、俗谛、中谛」。「谛」就是环境,就是所观的境界。

 

  「一心三观、一境三谛」,就是用智慧来观三谛。用「空观」观真谛,用「假观」观俗谛,用「中观」观中谛。

 

  以心来说,能观的这念心,「空、假、中」三观一心;所观的境界「真、俗、中」三谛具足。每一样东西能如此观,你这念心就不会起烦恼。

 

  例如就杯子来说,它就具足了真谛、俗谛、中谛。倘若缺乏智慧,只会用我们的「识」来看待杯子此一外在境界,我们就会被杯子的外相所迷惑。例如看杯子,会认为杯子是我的,会保温,如果被偷了,会舍不得、会因此而起烦恼。

 

  若会一心三观,能从真谛、俗谛、中谛三方面来观察杯子,我们就能对杯子此一外在的境界,具有正确认识与正确的对应态度。因为就真谛来说,用智慧观照,杯子是空的,是因缘所生,不见就不见了(这是空观),因为它本来就是空的,丢掉了自然也没有烦恼(这是由空观所能获的受用);不过就俗谛来说,杯子虽然是空的,但明明有这个杯子、有杯子的作用(这是假观),因为有此「假观」上的认识,很自然的我们会去使用杯子,不会珍惜到有杯子不会使用,那买杯子做什么?

 

  用上述的智慧来看一个杯子,真谛、俗谛两不相碍,这就是中谛。所以杯子的境界是真谛,俗谛、中谛,一境三谛。

 

  空不碍假、假不碍空,假与空两不相碍,所以叫做中道。我们能以一心三观去观一切的境界,就不会被境界所迷惑。

 

  我们念佛也一样,能念这念心同样具足「空、假、中」三观;所念这念佛,同样具足「真谛、俗谛、中谛」等三谛。所以会用一心三观来念一境三谛的阿弥陀佛,就叫做「第一义谛」。

 

  就「一心三观」来说,念「阿弥陀佛」是空有不二。

 

  怎么说呢?因为当你出声念佛时,若说有,可是声音是幻化的,抓也抓不到,看也看不见。因缘会合就有声,因缘灭就无声;念的时候有声,不念的时候无声,有声、无声都是空,说它无却有,说有却抓不着,这叫中观,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,是很高的境界。所以念佛叫「弥陀大定」、「最上乘禅」,以「一心三观」来说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

  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,这能念的心是摸不到、看不到,所念的佛同样看不到,摸不到,是真空。不过,能念的这念心是灵灵觉觉,确有灵灵觉觉的这念心,有哦!所念这念佛也是有哦!有声有念,但它是空的,看不到,也摸不到。由此可见,空不碍有,有不碍空,念这念佛就是如此情形,就是空有不二。

 

  读者对于本章所介绍的念佛观想思惟方法,若能深入体会、努力修学,则念佛功夫必可不断提升,达到很高的境界,最高境界的念佛叫做实相念佛

 

  关于实相:无量的寿命叫做「无相的实相」,无量的光明叫做「无不相的实相」,勉强分可以如此说。无量的寿命等于无形无体,无量的光明有形可看。换句话说,我们能念的众生,就是有相的实相,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无相的实相。

 

  综合上面所说,大家看到了下列几个名相:「实相念佛、实相之体、真如、究竟觉、一真法界、中道第一义谛、合一、不二‥‥」这些都是同义名词。对这些学佛的人一定要了解,否则不能回归这念心,就无法修得很好。

 

  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:

 

  无量的寿命「不变」,无量的光明「随缘」,随一切众生的缘,你若念佛,佛就对你摄取不舍。所以,以性来说是不变,以相来说要随缘。

 

  我们凡夫有相,相会随缘;相一随缘,就因境而转、产生变化。

 

  相若随染缘、不知回头,就会不断在六道轮回;若随净缘,则能成为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

 

  以性来说,我们随着染缘,即使堕落在地狱,佛性依然存在,佛性会随缘,不会消失掉。

 

  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来说,无量的寿命就是不变,无量的光明就是随缘。所以我们念一念阿弥陀佛时,其实就具足这种「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」的作用。

 

  如何说呢?现在这里污染严重,你的心要保持不动乱、只管念你的阿弥陀佛,这就是「随缘不变」;我们念阿弥陀佛,再脏的地方都敢去,这个地方大家都喝酒,你念阿弥陀佛,因为心中有佛,去了你也不会喝酒,这个地方是行程所在,你念阿弥陀佛,心能不动,这就是「随缘不变」。

 

  所以菩萨可以在任何地方度众生,菩萨就是有办法,祂能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

 

  在红尘滚滚的娑婆世界,我们要怎么修行?要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,要念阿弥陀佛

 

  你若念佛,这一念阿弥陀佛就可作我们的依靠,可以避免很多会发生的事。例如有人要欺负我们、侮辱我们,你真诚念一声阿弥陀佛,我们要被侮辱的事就不见了,真不可思议哦!

 

  社会治安不好,有人认为要学如何防身,女人要学擒拿术,如果有人对我们不利,就用擒拿术对付他,其实那些都很困难,不如这念阿弥陀佛最好用,你一直念,对方就软化下去了。

 

  对付我们自己也是一样,愚痴心若起来,业障现前,赶快念佛,业障就会消除。对于会堕地狱的恶业,自然也就不敢做。所以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你用这念佛,就做得到。

 

四.无量光无量寿涵义引伸

 

 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就是「动」,光明一直放出,无所障碍;无量的寿命就是「静」。无量的寿命表示「空」;无量的光明表示「有」。无量的寿命表示「止」;无量的光明表示「观」,用智慧观照。

 

  无量的寿命代表「理(理体)」;无量的光明表示「智」。无量的寿命表示「本觉理体」;无量的光明表示「始觉智」。

 

  无量的寿命表示「根本智、理智、实智」;无量的光明表示「后得智、事智、权智」。

 

  所以有根本智就有后得智。根本智(理智、实智)是一种体,由体起作用,叫做「后得智、事智、权智、权巧方便」,这是事相。权巧方便、以体起用,是为了要度众生

 

  念佛必须以体起用,若不能以体起用、不能好好修行,就算能活一百岁,只有多造业,活得久没有什么意义。念佛者应该发心助念,热心助念你就有无量的功德,这就是以体起用。你如此做,寿命活得长才是福报;会念佛,会处理一切事情,就是有智慧,可以说是福慧双修。所以可以引伸到很多方面,都在阿弥陀佛一念中生出妙用。

 

  无量的寿命就是「自受用心」,无量的光明就是「他受用心」;无量的寿命就是「不变」,无量的光明就是「随缘」。

 

  无量的寿命就是「性德」;无量的光明就是「修德」;无量的寿命就是「神」,无量的光明就是「通」;无量的寿命就是「不生」,无量的光明就是「不灭」。

 

  无量的寿命就是理,无量的光明就是智。用无量的光明来照理,也就是用始觉的智慧,来照我本觉的理。以我们凡夫来讲解,我们能念的这念心,叫做「始觉智慧」,所念这念阿弥陀佛叫做「本觉理体」。以阿弥陀这句话来说,无量的寿命就是「本觉的理」,无量的光明,就是「始觉的智」,但回归我们本心,回归我们这一念心。

 

  无量的光明遍照十方,无所障碍,就是横遍十方,十方世界都横遍。阿弥陀佛的光明照遍十方世界,所以我们生到极乐世界等于生到十方世界。我们去了极乐世界,乘坐莲花一念间就可以去到他方世界,原因就是这样。

 

  因为无量的寿命,所以我们念一佛等于念十方三世诸佛。我们去极乐世界,看到阿弥陀佛,等于看到十方三世诸佛。因为无量的寿命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诸佛,我们都看得到。这法门就是这样微妙。

 

  以上,为了解释方便,必须将寿命和光明分开说,其实两者是一体的。就好像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解释方便,将「阿弥陀佛」的涵义,分为无量的寿命与无量的光明两方面来说。其实无量的光明和无量的寿命是一体的。

 

  因为没有如此解释,理、体、相很多名词,我们搞不清楚,不知怎样拿来用功。

 

五.阿弥陀佛的慈悲与一句佛号的妙用

 

  阿弥陀佛知道我们在娑婆世界、五浊恶世、因地很难修行的地方,要修到能「动静一如、止观不二、身土不二、理智合一、福慧双修」,不是那么容易,那么简单。

 

  因此阿弥陀佛慈悲,修二百一十亿妙行,将一切我们不会修的他都修好,修好后藏于阿弥陀佛名号内,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具足一切,我们所要修的行阿弥陀佛都已为我们修好了。所以你一念阿弥陀佛就会往生,原因就在此。

 

  阿弥陀佛因地敢发摄受众生十念往生的愿,就是因为有此不可思议之功德力。阿弥陀佛成佛后,本师释迦牟尼佛说「一念就往生。」就因一句佛号具足这么多说不完的功德,可见一句佛号的确是妙用无穷。

 

六.偈文相勉

 

  有句偈这样说:「生灭无生生不生,乐邦那肯禁人行,自是不归归便得,九品莲花有谁争」。

 

  「生灭无生生不生」,我们这念心是生灭心,我们的身是生灭身,虽然是有生有灭,但是以性来说是不生灭。以真如实相的心,也就是不生灭的心,念这念佛,不起妄想,这就是不生灭的心,这就是无生的心。不生妄想出来的心叫做无生,所以说生灭无生生不生,生而无生,无生而生;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。

 

  「乐那那肯禁人行」,极乐世界禁止你去吗?没有!

 

  「自是不归归便得」,只怕你不去,只要想去,都去得到。

 

  「九品莲花有谁争」,自己念佛就有一朵莲花,别人不会和你争。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。你要上品上生是自己这念心,下品下生也是自己这念心,你不去是自己的事哦!你要去六道轮回不到阿弥陀佛那儿是你的事!只要想回去大家都能回去。

 

  所以希望大家用功念佛,不可渺渺茫茫不念佛,那就没法回到极乐世界。

 

  念一声佛,就感应到你的莲花,愈大朵、愈光明、愈灿烂。

 

  念佛人在极乐世界,有我们的莲花在那里等我们,你这朵莲花要大要小,就在于你念不念佛,你愈念愈大,用现在话说就是愈灌溉、愈培养、愈施肥、愈浇水,花就开得越大,一样的意思。

 

  所以说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这首偈很好,就看我们肯不肯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