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弥陀经》云:「舍利佛,彼佛光明无量,照十方国,无所障碍,是故号为阿弥陀。」
《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》:「心性寂而常照,故为光明,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,故光明无量也。」
《阿弥陀经》云:「又舍利弗,彼佛寿命,及其人民,无量无边阿僧祇劫,故名阿弥陀。」
《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》:「心性照而常寂,故为寿命,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,故寿命无量。」
「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,何处有阿弥陀名号;而离却阿弥陀名号,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。」
二.蕅益大师注文的说明
蕅益大师在《阿弥陀经要解》中的上面这几句批注,写得非常好,拿来用功极为有用。兹分段说明如后。
我们是凡夫修行,我们能观是用智慧来观。能观就是「心」,所观就是「境」。能观的这念心,叫做「智慧」,所观的对象是「境界」,简称「谛」、「境」。
所谓「观」有三,就是「空观、假观、中观」。
所谓「谛」有三,就是「真谛、俗谛、中谛」。「谛」就是环境,就是所观的境界。
「一心三观、一境三谛」,就是用智慧来观三谛。用「空观」观真谛,用「假观」观俗谛,用「中观」观中谛。
以心来说,能观的这念心,「空、假、中」三观一心;所观的境界「真、俗、中」三谛具足。每一样东西能如此观,你这念心就不会起烦恼。
例如就杯子来说,它就具足了真谛、俗谛、中谛。倘若缺乏智慧,只会用我们的「识」来看待杯子此一外在境界,我们就会被杯子的外相所迷惑。例如看杯子,会认为杯子是我的,会保温,如果被偷了,会舍不得、会因此而起烦恼。
若会一心三观,能从真谛、俗谛、中谛三方面来观察杯子,我们就能对杯子此一外在的境界,具有正确认识与正确的对应态度。因为就真谛来说,用智慧观照,杯子是空的,是因缘所生,不见就不见了(这是空观),因为它本来就是空的,丢掉了自然也没有烦恼(这是由空观所能获的受用);不过就俗谛来说,杯子虽然是空的,但明明有这个杯子、有杯子的作用(这是假观),因为有此「假观」上的认识,很自然的我们会去使用杯子,不会珍惜到有杯子不会使用,那买杯子做什么?
用上述的智慧来看一个杯子,真谛、俗谛两不相碍,这就是中谛。所以杯子的境界是真谛,俗谛、中谛,一境三谛。
空不碍假、假不碍空,假与空两不相碍,所以叫做中道。我们能以一心三观去观一切的境界,就不会被境界所迷惑。